我國信用制度建設施工圖已經繪就,進入全面提速階段。根據3月31日公布的《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》,國家將構建覆蓋各類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,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。
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了解到,交通運輸領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實踐場景,近年來,多地探索“信用+”,優化通勤服務,打造最講信用道路運輸行業,推動出租汽車行業治理和提質增效,一系列實踐正推動交通行業治理能力提升。
環京地區約有75萬往返北京通勤人員,缺少直達北京的大容量軌道交通,道路交通擁堵,進京安檢等候時間長、通勤慢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試點開通北京國貿地區至北三縣(即三河市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)“定制快巴”,根據乘客需求設置站點,實行網上預約,動態調整線路,為乘客提供“門到門”的出行服務,一站快速直達,實現一小時通勤出行目標。
北京市交通委員會介紹,在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項目中,建立了社會通勤人員信用承諾白名單,聯合公安、經信、屬地等部門,出臺定制快巴使用公交專用道、遠端安檢、快速通過進京檢查站等便利制度。運營主體作出信用承諾。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自2022年7月試運營以來,平臺注冊用戶達23萬人,累計客運量超242.3萬人次,日均綜合實載率達85.38%,不僅緩解了交通擁堵,也降低了乘客出行成本。
自2024年2月起,天津市在“運證通”APP上啟動信用信息提醒服務。在全國范圍內被處罰和處罰信息已經達到最短公示期(3個月)的天津企業將接收到消息通知。企業可以通過消息通知再次獲悉被處罰時間、處罰機關、處罰文書號及信用修復方式等信息,便于及時關注信用狀況、開展信用修復,避免對后續生產經營活動造成不良影響。
由于交通運輸部門管理的車、船、人、企流動性強、活動范圍廣,在履行審批、監管、服務等職責時往往需要跨行政區域實施。江蘇省蘇州市、無錫市、常州市、南通市四市山水相連、人文相親、發展相融,統一大市場建設基礎較好。
圖為山西臨汾公交展示企業形象(資料圖)。攝影/章軻
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通過船舶分級動態監管,構建了航運信用管理新格局。截至2024年底,浙江已完成2.1萬艘內河運輸船舶的綜合質量動態評定,C、D級船舶數量分別下降93.7%和82.6%,船舶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,港航營商環境顯著優化。安徽省交通運輸廳通過“皖美學車”APP,構建駕培服務、應用和監管平臺,規范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市場秩序。截至2024年底,平臺累計報名學員14.65萬人,駕培行業投訴數量顯著下降,學員滿意度顯著提升。
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在“平安箱運,綠色快航”項目中,也通過信用評價和聯合獎懲機制,為守信集裝箱船舶提供優先靠泊、作業等便利服務。自2022年實施以來,已累計便利船舶裝卸作業5595艘次,節約資金成本約1.1億元,船舶周轉率大幅提高。
據重慶市北碚區交通運輸委員會介紹,近年來嘗試搭建了交通強市大框架下的交通“信易+”應用場景,構建交通、旅游、產業融合發展新生態。倡議并成立了環線“交旅信用聯盟”,所有加入聯盟的商家均需簽署“誠信承諾書”。
(本文來自第一財經)